來源:化工報 時間:2011-03-28
從2月16日當地爆發嚴重的騷亂事件,再到3月19日以法、英、美為首的西方國家正式開啟代號為“奧德賽黎明”的軍事行動,該國處于極度的動蕩不安之中。
利比亞是非洲重要的石油出口國,同時擁有非洲最大的石油儲量,約占世界總量的3.3%。據了解,目前包括石油重鎮拉斯拉努夫在內,該國的多處石油設施已遭破壞。
亂在利比亞,痛卻不僅僅在利比亞。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姚堅在3月22日舉行的例行記者會上表示,利比亞政局的動蕩確實對中資企業造成了相當大的影響。根據中方掌握的材料,目前中國在利比亞承包的大型項目一共有50個,所涉及的合同總金額達188億美元。
中國油企被迫撤離
據了解,中國在利比亞有業務的石油企業主要是三大石油公司,即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和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他們在此次事件中的具體損失主要體現在設施被毀、項目暫停、人員撤離。
設施被毀。中石油是最早開拓非洲海外市場的中國國營公司,2002年進入利比亞。該公司是在利比亞工程最多的中國石油企業,此次損失也相對較大。據中石油透露,該公司在利比亞的項目單位有東方物探公司、長城鉆探公司等5家,主要從事石油合作勞務項目。2月21日,中石油旗下位于利比亞第3大城市米蘇拉塔的長城鉆探公司受到襲擊,包括汽車被偷走,員工私人財物遭搶。這也是利比亞爆發全國動亂以來,首次有石油公司證實遇襲。據媒體披露,中石油旗下其他公司也遭遇了襲擊。中石油東方物探公司8620B隊是遭受沖擊的隊伍之一。2月21日凌晨,武裝分子手持槍支、鐵棍和砍刀來到營地。該公司經理帶著17名員工迅速集中到5輛營房車中,緊閉門窗、關閉燈光,才保證了人身安全。東方物探利比亞項目經理部院內車輛也遭到了搶劫。他們及時對剩余車輛制造“人為故障”,給汽車輪胎放氣,拆掉汽車電瓶,才得以保全部分財產。據初步統計,中石油在設施方面的損失達數千萬元人民幣,包括被搶、砸和燒毀的車輛,施工機具,材料,辦公設備等。
項目暫停。據了解,中石油在利比亞主要從事勞務項目,目前該集團在利比亞在建和投資的項目合同總額約為3.6億美元。因當地的混亂局勢,項目受到暫停的影響。中石油官方網站信息顯示,2005年中石油集團。利比亞國家石油公司簽訂了17-4區塊風險勘探合同,該區塊位于利比亞西北部地中海沿岸Pelagian盆地海上,水深200~400米,面積2566平方千米。這也是中國石油企業在當地最大的油田開采項目。據了解,由于中石油在利比亞的中方員工已全部撤回,對該項目的運作也已暫停。
《華爾街日報》公布的最新消息稱,初步統計顯示,中石油在利比亞的在建和投資項目潛在最大損失約為人民幣12億元。消息源自中石油一名管理人士。這位人士表示,所謂潛在最大損失,是指中石油如果將目前在利比亞的項目全部放棄所可能造成的最大損失。
人員撤離。據各公司的公開消息,中國的石油企業在利比亞共撤離了400余名中方員工,其中中石油391人,中國海油77人,中石化7人。中國的石油企業親歷撤離過程員工的回憶,再現了當時的危急形勢。
午夜,雨下得正緊,人全被趕下大巴車,站在沒腳脖兒的泥水里。打在身上的冰雹,有黃豆大。“冷,真冷!”中石油員工王貴寶回憶。這地方叫希爾特,“檢查最苛刻”。1個多小時才過關。走到拜尼瓦里德,又被軍隊攔下,強令車輛原路返回,沒收了電腦、手機、GPS。員工蔣超把手機藏到身上,才沒斷了聯系。后來,公司派高級雇員外出接應,聯系本地分包商來車接,里應外合,才終于化險為夷。
中石油東方物探0285隊和8620A隊的40人由員工莊艦帶隊,2月24日下午從邁拉代出發,向西走陸路集結到的黎波里項目部。800多千米路,大大小小300多個檢查站,加之途中不停的雨和沙塵暴,原定10小時的路程,走了33個小時。
而據中石化在利比亞投標的一個物探采集項目員工佟牧和劉江波回憶,他們從2月22日接到撤離的決定,到2月25日登上航班,踏上回國之路,一共經歷了3次撤離。第一次撤離因機場秩序失控而作罷,第二次因班機取消而泡湯,第三次在經過民兵和軍隊的重重關卡后才到達馬耳他,在機場警察局內等待了一個多小時后,到登機前5分鐘才重新拿到護照,登上回國的航班。
海外找油歷盡艱險
利比亞的情況并不是個例。據國家發改委官方網站消息,截至2010年,中國石油海外油氣業務涵蓋全球29個國家,運作81個項目,原油生產能力達到8500萬噸/年。而在海外找油的過程中,中國企業曾遭受過來自各方面的阻力。
來自于已進入企業的阻力。目前,雖然世界一些主要產油國已對外開放,允許外國公司參與本國的各種石油經營業務,但國際大企業以雄厚的資本和技術實力,早已進入當地發展,并掌握了當地諸多油田開發權。這使得中國企業很難擠入并獲得石油開采權。比如在非洲,中國的石油公司幾乎是在西方大能源公司的“手指縫”中討生活。在乍得,美國石油公司的份額占總產量的65%以上,馬來西亞公司約占35%,中國公司所占份額小到忽略不計;在尼日利亞,跨國石油巨頭幾乎壟斷了主要區塊的勘探和開采權,中國公司所獲得的幾個區塊,多是這些歐美公司因擔心安全問題,中標后主動放棄的,除此之外,中國企業只擁有一些產量低下、開采難度較低的“邊際油田”開采權。
來自政治層面的阻力。最典型的例子,就是2005年中海油競購美國石油企業尤尼科事件。該并購案因為美國的政治擔憂而最終撤回。當時中海油董事長傅成玉在接受《華爾街日報》采訪時講了兩個“沒想到”。一個是:“沒想到在美國運行了20多年的相關法律程序,卻為了維護一家美國公司的利益就可以輕易改變”。另外一個是:“沒想到競爭對手作為中海油的長期合作伙伴會把政治手段引入到競購中來,還動用了多年積累的所有政治資源打了一場‘政治仗’”。
因政策變臉帶來的阻力。比如2007年的時候,委內瑞拉突然給中國稅務總局發函通知所得稅法進行調整,這意味著中國油企在該國一年要多交數千萬美元的稅款。又比如2007年10月,厄瓜多爾新總統科雷亞上臺后,簽署總統令,將該國的石油超額所得稅率(俗稱“暴利稅”)提高到99%,而在此之前稅率為50%。這意味著,已在厄瓜多爾進行石油開發的中石油、中石化等公司不但賺不到錢,還有可能因此蒙受巨額損失。
最嚴重的,是來自武裝部落的阻力。有個極端的例子。據新華社報道,2007年4月24日,約200名武裝分子突然包圍了中原石油勘探局在埃塞俄比亞阿博拉(Abole)的營地,交火約50分鐘后,營地被占領。武裝分子隨即在營地內進行屠殺和破壞,65名當地員工被殺害,37名中國員工中9人遇難,1人輕傷。武裝分子在劫持7名中國人質,搶走營地內的8臺小車、1臺面包車、20余臺重型汽車后,焚毀了工地上所有設備,并在政府軍到達前逃離現場。
而危險的情況近幾年還在繼續。據新華社報道,去年5月,中國駐也門使館證實,兩名來自中國一家鉆井石油公司的工人在也門東部被當地部落武裝劫持。一名也門安全官員表示,部落首領稱劫持人質是因為該部落曾與也門當地軍警有矛盾,扣留這些人是為了向當地駐軍施壓。
出國門要穩字當頭
在3月21日舉行的中國石油業績說明會上,中石油財務總監周春明拿出這樣一組數據:“目前我們在國內的加油站,每加一升油,其中約56%是從國外進口的。”
然而,令人擔憂的是,中國人所依賴的海外“油罐子”,相當一部分都位于政治風險較高的地區和國家。來自美國能源署的數據顯示,中國的海外石油投資有接近60%的項目在政治局勢不穩定的非洲和中東地區,利比亞是這些政治不穩定國家中的一個。中國石油大學教授范秋芳也表示,中國石油企業海外經營向來存在區位集中度過高的不足,“過去接近60%的收購都發生在政治敏感地區”。這是因為,在歐美等政治因素相對穩定的地區,油氣資源也早被國際大型能源公司瓜分,中國很難進入。
對于這種局面,國內油企該如何應對?一些專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有專家表示要加強風險評估。武漢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苗迎春指出,要避免海外投資風險,必須加強對投資國政治形勢的跟蹤和評估。同時,企業可以購買與防御政治風險有關的保險,降低和轉移政治風險。
一些專家提出與國際能源公司合作。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鄧郁松指出,國內能源企業走出去時應當充分評估地緣政治風險,海外并購也應尋找更穩妥的投資方式,與海外能源公司合作將有利于降低風險。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表示,可以更多的與國際石油巨頭展開合作,在利益共享的前提下,實現穩健的戰略布局。
北京師范大學經濟與資源管理研究院教授張琦表示,在投資海外市場時應當盡量分散,不要將投資過于集中在同一個地區。
但無論如何,海外找油一定是一條布滿荊棘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