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時間:2011-07-18
近日在內蒙古、陜西、山東等煤炭資源產區采訪時發現,一些地方盲目追求G D P增速,不顧資源與環境承載能力,在出讓煤炭資源時強制性要求企業搞就地轉化;而不少企業也在新一輪煤化工熱潮中,以發展煤化工為名,行圈占煤炭資源之實,盲目布局煤化工項目,造成大量項目低水平重復建設,加劇了煤化工行業的虧損狀態。
畸形利益導致“逢煤必化”發展亂局
近年來,國內主要煤炭資源產區在進一步整合省區內煤炭資源的同時,紛紛調整省區內的資源戰略,逐步確立了變輸煤為輸電、輸煤化產品的發展思路。由于資源所在地方把煤炭資源轉化作為企業占有資源的先決條件,這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全國煤化工行業的快速擴張。
據兗礦集團戰略研究院院長??撕榻榻B,為實現煤炭資源就地加工轉化,提高煤炭產業產品附加值,內蒙古、陜西省等煤炭資源富存省區地方政府普遍提出,前來投資煤炭開發的企業必須就地轉化約50%的煤炭資源,作為獲取煤炭資源的必備條件。在山東也是如此,如肥礦集團要在菏澤開采千米以下煤炭,菏澤市要求必須上二三百萬噸焦化項目,而目前煤焦化項目已嚴重過剩。
由于一些地方發展火電項目受水資源制約,上馬高端煤化工項目又受到技術與人才的限制,于是便大量上馬化肥、甲醇、合成氨等技術含量低的初級產品項目。目前,全國3000萬噸以上大型煤炭企業幾乎都涉及煤化工。??撕檎J為,造成甲醇、化肥產能擴張的根本原因,是受中央稅收政策影響,地方上為增加地方G D P和財政稅收不得已而為之。
而對于資源型企業來說,能夠在國內圈占更多的煤炭資源,以維持煤炭及煤化工產業的持續發展,成為企業發展的重要戰略。這樣,不管是否掌握先進煤化工技術,不管當前煤化工產業殘酷競爭的現實,一些企業還是為占有煤炭資源,紛紛迎合地方政府的轉化要求,規劃上馬大量煤化工項目。其中很多項目都是“先上車,后買票”,沒有經過嚴格的審批程序。
低水平重復致使整個產業陷入虧損
盲目上馬的煤化工項目,終于在金融危機爆發以后嘗到惡果。據發改委資料,目前,全國甲醇裝置開工率只有50%左右,二甲醚裝置也大量閑置,相當一部分企業面臨破產倒閉。
兗礦集團是涉足煤化工產業較早的企業,也是2010年全國甲醇產量最多的企業,其煤化工板塊虧損非常嚴重。集團副總經理張鳴林認為,當前煤化工存在嚴重的結構性矛盾,即大量甲醇、尿素等初級產品產能過剩,而下游煤制天然氣、煤制油開發遠遠沒有跟上。如,甲醇做醋酸后,醋酸纖維食素等下游產品太少。近年來,煤化工行業產能擴張迅速,產品初級化,技術含量低,附加值低,同質化競爭激烈,帶來甲醇等產業整體效益下滑。去年,雖然兗礦煤化工公司經營狀況有所好轉,但同比僅減虧3億元。
除煤化工產品市場不景氣外,近年來持續上漲的煤價,也使煤化工產業雪上加霜。以山東市場為例 ,2008年,從山西等地運到魯南企業的煤價每噸只有500多元,現在到廠要1100多元,當地兗礦產的高硫煤也達900多元,而煤的成本占到甲醇生產成本的七成以上。據魯南化肥廠黨委書記王天峰介紹,10年來,尿素價格從每噸2700元降到1900元,甲醇從4300元降到2700元,而煤炭從360元漲到960元。由于沒有利潤可言,一些項目開工之時便是虧損之時。
即使如此,一些企業還是放眼整個產業鏈搞煤化工,雖然煤化工不賺錢,但只要煤炭實現巨額利潤,總體而言還是有賬可算,這也是導致國內企業蠢蠢欲動,不顧巨額投資,不顧市場風險,急于上馬煤化工項目的一個重要原因。
加強政策引導力推煤化工產業升級
如何為當前的煤化工熱降溫,成為擺在政府面前的一道難題。接受記者采訪的行業內專家和企業負責人表示,現在,煤化工行業到了進行適當調整、政府給予科學指導的時候了,“逢煤必化”的混亂局面必須改變。否則,任憑諸多煤化工項目在“十二五”上馬投產,行業內的同質化競爭會更加激烈。
從企業來講,上煤化工,首先必須研究成本問題,產品有沒有市場和競爭力。??撕檎f,企業發展,根本在于市場,市場是企業生存之母。有了市場,再根據占有的資源、技術與人才,看有沒有能力上。當前,再上馬煤化工項目必須走高端化,向更深層次的產業鏈延伸,否則沒有出路。
從政府來說,不要搞產業上的小王國,對于不適于搞煤化工的地方,不要硬性要求上馬,否則會造成企業浪費,市場不需要。地方考慮增加地方G D P,關心政績考核,國家應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合 理 布局,作出科學的煤化工發展規劃,設立門檻,進行政策引導和調控。據了解,寧夏煤化工產業發展是以神華集團為主體來做的,由于規劃科學發展有序,目前沒有發現太過剩的甲醇和二甲醚項目。
科技部863計劃先進能源技術領域專家杜銘華認為,今后發展煤化工項目,要把地方的方向要求與管理部門的質量要求結合起來,避免過去企業弄個落后的技術就把資源拿走了的現象,也避免再次出現或加劇一些產品產能過剩的問題。在煤化工技術進步方面,現在發達國家經濟復蘇,開始限制技術流出,國家稅收政策要鼓勵研發高端產品,以盡快打破國外技術壟斷,實現產業鏈條的快速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