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已20多天,一些地區已經開啟了空調制冷,夏季用電高峰悄然來臨。往年這個時候,為了保障群眾用電,供電公司早已開始緊盯各發電單位,避免出現由于煤價高漲而導致電廠不買煤、停止發電的緊急狀況。嚴重的時候,供電企業不得不四處向外省購電,甚至在“迎峰度夏”的時候拉閘限電。
“今夏用電保障充足,不會缺電。”山西省電力公司電力調度控制中心副處長趙興泉告訴記者,目前,“全山西省省調發電廠存煤557萬噸,可供使用28天,遠高于前些年的庫存量。”
與此截然相反的是煤炭市場。往年價格一路高漲的緊俏貨煤炭,現在卻買家難尋,真可謂是“風水輪流轉”、冰火兩重天。據5月22日發布的環渤海動力煤價格指數顯示,環渤海地區發熱量5500大卡動力煤的綜合平均價格報收611元/噸,繼續“陰跌”。
“當前煤炭市場延續了去年5月份以來的態勢,庫存居高不下,價格大幅下降,企業經濟效益下滑,部分企業出現虧損。”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副會長姜智敏表示。據統計,一季度全國規模以上煤炭企業虧損面達到22%,同期利潤下降了40.3%。
經過了煤炭市場“黃金十年”,一向財大氣粗的煤炭企業也不得不開始勒緊褲腰帶。“為了節約成本,我們集團各單位都降低了薪酬。同時,辦公經費也削減了20%,車輛使用也開始嚴格控制。”晉煤集團一位工作人員透露道。記者了解到,在“山西第一企”的山西煤炭運銷集團,有人甚至因為打印文件時字號過大,而被領導在大會上嚴厲批評不懂得節約。
煤炭市場如此不景氣原因何在?記者走訪了解到,此次行業疲軟并不是簡單的周期現象,而是國內外、行業內外各種因素互動的結果。
首先,由于全球經濟低迷,導致國際煤炭市場出現產能過剩,因而這些產煤國紛紛將目光投向了中國。海關總署數據顯示,1月至4月,我國進口煤炭1.1億噸,同比增長25.6%,大量具有價格優勢的進口煤擠壓了國內煤企的生存空間。
其次,下游產業需求不足。電力、鋼鐵、化工等行業是煤炭最主要的供應對象,然而,受國內外經濟形勢影響,鋼鐵企業產能過剩、化工行業利潤下降等現象直接導致了煤炭需求不足。而形勢最為嚴峻還是電煤,截至5月10日,六大電企(浙電、上電、粵電、國電、大唐、華能)電廠庫存總量為1595.59萬噸,可用23.9天,在高庫存的同時,隨著汛期臨近,水電將進一步擠占火電空間。
第三,行業內部產能擴張。2008年結束的煤炭資源整合和煤礦兼并重組是山西省近年來最大的動作,山西一舉進入了“大礦時代”,其特征就是辦礦主體大幅減少、礦井現代化程度和資源利用率大幅提高,隨之而來的就是產能擴張。而近年來,隨著勘探、開采技術、運輸能力等因素的變化,內蒙古、陜西、新疆等產煤大省(區)的產能擴張步伐邁得更大。
加之新能源的發展、節能減排政策的落實、環保要求的日趨提高等因素交織影響,煤炭行業不可避免地走進了不景氣階段。
然而,這是否意味著煤炭行業的“黃金十年”已經結束了?在記者走訪的過程中,不少業內人士都否定了這種說法。“煤炭的能源支柱地位目前很難改變,我國有26個省(市、自治區)生產煤炭,31個省(市、自治區)使用煤炭,去年,煤炭消費在我國所有能源一次消費中占比70%。”姜智敏說,“未來我國新型城鎮化的任務還很艱巨,這些都需要煤炭的支撐。”更有業內人士大膽預測,隨著庫存消化以及冬季用煤高峰的影響,預計今年9月煤炭市場將會企穩上揚。
同時有消息稱,日前國家能源局正就限制高硫低卡煤進口規定在行業內征求意見,并對進口商設定準入門檻,此舉或將緩解煤炭低迷的現狀。
盡管如此,煤炭企業“躺在煤堆上數錢”的日子是一去不復返了,調整經營勢在必行。在山西,延長產業鏈、多元化經營、行業聯營等思路已被各大煤企踐行著:晉煤集團七成以上的收入來自煤化工產業;山西煤銷集團與山西國際電力合并重組,實現煤電“聯姻”;同煤集團大力發展風電項目;焦煤集團與太鋼實現戰略合作……
在企業苦練內功的同時,專家建議政府也應在宏觀層面上限制產能、清費正稅、規范進口煤炭管理,以促進煤炭行業早日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