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天然氣漲價的傳言終于塵埃落定,非居民用氣天然氣價格率先上調,6月28日,國家發改委宣布,上調非居民用天然氣價格,全國平均門站價格由每立方米1.69元提高到每立方米1.95元,以達到保障天然氣市場供應、促進節能減排、提高資源利用率的目的。
上周五,天然氣漲價的傳言終于塵埃落定,非居民用氣天然氣價格率先上調。
6月28日,國家發改委宣布,上調非居民用天然氣價格,全國平均門站價格由每立方米1.69元提高到每立方米1.95元,以達到保障天然氣市場供應、促進節能減排、提高資源利用率的目的。
由于下游需求增長過快,今年國內天然氣市場一反常態,首次出現淡季限氣現象。氣價上調后或將有利于緩解日益緊張的供求關系,天然氣化工企業轉而投向煤化工,尋找低價原料。
下游需求無序擴張催生供應緊張
中國天然氣市場正承受著下游需求無序擴張后的陣痛,工業天然氣用戶首當其沖。記者獲悉,工業用戶正成為天然氣限供的對象,其中四川大通天然氣投資有限公司的產量已被迫下調50%。
自2013年4月起,中國石油逐漸控制華北、西北、華南等地工業用戶的天然氣供應量。
金銀島天然氣市場分析師馬季說,由于在等熱值情況下更環保的天然氣的價格過低,城市燃氣公司又在利潤的驅動下,積極發展下游消費市場,造成下游市場超前開發,放大供應壓力。
來自中國石油的信息顯示,今年下游天然氣的消費需求已大大超出其供應計劃,一季度中國石油超額供氣18億立方米。
自2000年中國成為天然氣的進口國以后,對外依存度不斷攀升,2012年引入境外天然氣425億立方米,對外依存度達到27%。有關方面預測,預計到“十二五”末我國天然氣的對外依存度有可能超過35%。
國內的進口需求推高國際天然氣價格。上周,國內主要的LNG進口商中海油確定與印尼的LNG長期合約談判,預期上漲幅度將在70%以上。
依據海關總署5月統計數據,中國最大的LNG進口國為卡塔爾,月均價約981美元/噸,遠高于排名第二印尼的202美元/噸。其他兩家位居進口量第三和第四的澳大利亞和馬來西亞,月均價分別為185美元/噸和417美元/噸。
國內一家天然氣供應商的人士告訴記者,由于我國位于國際上天然氣價格相對較高的亞太區,離天然氣產地較遠,無論是通過陸上管道還是海上LNG進口的方式引入境外天然氣,都需要支付較高的使用成本。
根據BP世界能源統計,我國人均剩余可采儲量僅為0.24萬立方米,約為世界人均值的8%左右。
為鼓勵非常規天然氣發展,2011年國家已放開頁巖氣、煤層氣、煤制氣的出廠價格,以及液化天然氣氣源價格。但在諸多業內人士看來,上述措施很難在短期內對供應產生實質性影響。
天然氣化工企業轉投煤化工
非居民用天然氣價格上調,以天然氣為原料的化工企業壓力大增,企業轉而尋找成本更低的原料。
一家位于中西部地區的天然氣化工企業的人士告訴記者,工業用天然氣價格上調后,公司在原料成本上的競爭優勢受到影響,已接近于以原油為原料企業的生產成本。
依據國家發改委6月28日下發的文件推算,全國平均門站價格將在7月10日起,由每立方米1.69元提高到每立方米1.95元。
上述中西部地區的天然氣化工企業的人士說,每立方米天然氣價格上調0.4元足以抹平企業之前的利潤空間。
亞化資訊的分析師鄭春臨告訴記者,如果通過煤制天然氣,將天然氣出廠價達到1.2元/立方米左右就可盈利。
而之前國內陸地天然氣的陸上天然氣出廠價為1.06元/立方米(含稅價為1.20元/立方米),煤制天然氣與之相比并不具備競爭優勢。
自2012年下半年以來,國內化工產業進入低迷期,基礎化工原料價格持續低迷,不少化工企業深陷虧損。
記者從國內幾家以天然氣為原料的化工企業獲悉,由于業內早已傳出天然氣價格即將上調的消息,不少企業已提前布局煤制天然氣,國內最大的石油化工企業——中國石化便是其中力度較大的之一。
2012年9月底,剛成立的長城能源化工有限公司(下稱“長城能源”)成為中國石化打造發展煤化工業務的唯一平臺,專業負責公司煤化工業務的投資經營、項目建設和專業化管理。
記者從中國石化獲悉,中國石化將在“十二五”期間建設內蒙古、新疆等6大煤化工產業基地,目前內蒙古、新疆、貴州、安徽、河南5地的煤化工項目已取得實質性進展。
2007年,中國石化曾在新疆登記了350平方公里的煤炭區塊。2010年,中國石化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甲醇制烯烴工藝(S-MTO),被認為是公司獲得自主知識產權煤化工技術突破的標志。
對于一些上下游打通的大型化工企業,發展煤化工不僅有利于降低生產成本,還將幫助企業獲得穩定的上游資源。中國石化方面表示,將力爭用8-10年時間,發展成為我國煤化工領域的行業領先者。
7月10日國內天然氣價格上調之后,我國陸上天然氣的含稅價將達到1.60元/立方米,在國內煤炭價格一路下行的大背景下,煤制天然氣的經濟優勢顯現。但由于國家尚未放開大量建設煤化工項目的閘門,煤化工產業是否會迎來春天依然不得而知。
價改后需推進市場化
雖然居民用天然氣躲過7月10日的上調,卻并不意味著可以永遠高枕無憂。依據相關規定,居民用天然氣銷售價格定價權屬地方政府。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專家向本報記者指出,以往天然氣價格很低,地方燃氣公司能夠從中獲得較高的收益,門站價格上調后,地方燃氣公司的成本上升,如果還以原來的價格出售給居民,其利益將受到損害。在很多地區,地方燃氣公司多是地方國有企業,不排除未來地方政府為保護地方國有企業,上調居民用氣價格的可能性。
記者對比國際上各個國家的天然氣價格后發現,大多數國家居民用氣的價格高于工業用氣。
上述天然氣供應商的人士向記者分析說,由于居民用氣相對分散,且存在明顯的季節性,其城市配氣和儲氣調峰成本高于工業用氣,在一些沒有實施工業補貼民用做法的國家,大部分的居民用天然氣價格都高于工業用氣。
根據國際能源署的統計,2010年工業用氣約占據全球天然氣消費總量的43%,家庭和商業用氣占22%,發電用氣占34%,汽車用氣占1%。
依據國家規定,地方在調價前須提前向社會公告,公開舉行調價聽證會,否則調價無效,因此短期內將不會出現氣價上漲的問題。
受到國內天然氣需求量持續攀升,國際進口天然氣價格上漲等因素影響,國內天然氣價格的上調已是大勢所趨,天然氣價格改革亟待深化。
國家發改委的人士指出,我國天然氣價格調整的基本思路是,按照市場化取向,建立起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的與可替代能源價格掛鉤的動態調整機制,逐步理順與可替代能源比價關系。
在調價之前,2012年我國陸上天然氣僅相當于同期WTI原油價格的四分之一,相當于同期我國進口液化石油氣(LPG)到岸價格的四分之一、進口燃料油到岸價格的三分之一、進口中亞天然氣到岸價格的一半、進口卡塔爾LNG到岸價格的四分之一。
馬季說,由于天然氣的進口價格高于國內銷售價格,氣價倒掛,阻礙了天然氣的進口。“由于國家定價的原因,國產氣價格較低,而進口氣的成本卻高于國產氣,國內氣價長期處于低位,使得中海油、中國石油等進口企業不得不面臨每年數百億元的氣價倒掛虧損,價改落實后,中國石油、中海油等企業將因此獲益。”
目前,我國的天然氣勘探和生產主要由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公司開展,三大石油公司的天然氣產量占全國產量的95%以上。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部長馮飛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指出,價格改革只是天然氣市場改革的核心部分。根本性改革需要形成有效的競爭市場和有競爭主體的市場化環境,因此,需要在價格改革的同時,引入更多競爭,并加強政府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