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的數據表明,2015年中國以2.98萬件的專利申請數量位列世界第三,同時也以16.8%增長率成為申請量增長最快的國家。其中,中國企業里有兩家的專利申請量位居前三,華為以3898件連續第二年位居第一,中興則以2155件排在位列第二的美國高通之后。
單從此組數據來看,中國儼然一副“領跑者”的架勢,不但整體數據好看,而且還有兩大“國家代表”在國際舞臺上展露光芒。
而一組同樣是來自WIPO的數據或許要給我們“潑冷水”了:根據美國2015年的專利授權量,只有華為進入前50,加上排名第85位的中興,前100也就兩家中國企業。和專利申請數不同,專利授權數才是衡量創新活動中知識產出水平的一個通用指標,是知識性成果的一種直接反映。美國作為全球最大的專利訴訟戰場,最能反映中國企業在專利上的國際競爭力。
這樣的對比說明,中國近年來數量可觀的專利申請背后充斥著大量的低質量專利,它們大部分沒有國際競爭力,也無法通過授權產生經濟效益。
不容忽視的“偏科”現象
全國政協 委員、上海市副市長趙雯在今年兩 會期間也指出,我國發明專利擁有量仍然偏少專利技術應用商品化率有待提升。
另一個令人擔憂的特點就是,中國的發明專利申請數目一直遠低于實用專利,而發明專利是知識產權的核心,也是最重要的專利。此外,中國企業的專利分布長期存在著嚴重的“偏科現象”,電子通訊和計算機技術一直是最主要的兩大專利分布領域,而在醫療、生化、制藥以及工業設備和精密儀器等領域,依然由歐美日韓等發達國家主導。
蘭德公司2015年的一份研究報告也單獨將中國當今最富經濟與技術實力的兩家電信通訊公司--華為和中興--做了一個分析,通過與思科、瞻博網絡、寶利通等多個知名公司進行的對比研究發現,華為與中興在專利技術上的創新績效仍落后于其國際同行。在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IEEE)2015年底出爐的專利實力評鑒中,華為與中興都沒有在全球IT企業前20位中出現。
PayPal創始人、被譽為“投資界思想家”的彼得?蒂爾對于專利有著很高的評價,他在自己的著作《從0到1》中說到,“專利技術是一家公司最實質性的優勢,它使你的產品很難或不能被別的公司復制”,同時也指出,“專利技術在某些方面必須比它最相近的替代品好上10倍才能擁有真正的壟斷優勢。人們會認為,那些優勢微不足道的產品只是有了一點改進而已,就很少有人買,特別是在這個已經很擁擠的市場里。”
專利“裸泳”的企業將寸步難行
即便是在海外已占有一席之地的華為、中興、TCL等“走出去”較早的企業,一樣備受專利困擾。以歐洲市場為例,華為終端近幾年表現較為突出,但依舊面臨著專利上的挑戰。有業內人士表示,中國廠商要想在歐洲打開市場非常難,因為歐洲市場十分重視專利,企業沒規模之前也許不會惹上麻煩,但當規模做起來后,就有各種各樣的高額專利費用出現。
國內那些有出海雄心的企業就長期因為專利問題飽受海外公司的打 壓,海外跨國企業憑借大量的專利儲備不斷對尋求“出海”的中國企業設置商業壁壘,不但一次次的掀起專利訴訟,而且一再提高專利侵權的索賠額,阻礙中國企業“出海”發展。
即便是諸如蘋果、三星和愛立信等著名的國際巨頭也熱衷于以自身專利的壟斷性來打擊行業競爭對手,就如蘋果為打擊其有力的競爭對手三星,在2011年以專利侵權為由在美國對三星提起訴訟,這場耗時四年、橫跨4個大陸的“專利大戰”被業內稱為“世紀大戰”。正是由于專利排他性這一具有強攻擊性的特點,才讓專利成為蘋果絕佳的對抗武器。而曾經在美國市場出盡風頭的HTC更是在蘋果的“專利”武器打擊下被掃出手機主流市場之外。HTC董事長王雪紅事后曾無限感慨到:“中國若無核心技術,將永遠被歐美公司阻擋在外。”
專利不僅是衡量企業實力的標準,更是捍衛自身利益的必備武器。小米在印度遭愛立信的起訴,因為手機產品涉及專利侵權問題而遭禁,其作為核心產品的手機業務更是遲遲不敢進入歐美等發達國家市場,雷軍在隨后的采訪中表示,“專利戰是小米的成 人禮。”
長期以來,中國制造都是靠價格“殺”出市場,憑借廣告“打”響名聲,是通過強大的學習模仿能力“玩”出各種花樣,此種發展模式持續削弱著整個中國制造業創新力。互聯網科技公司雖然增速很快,但在專利領域積累的年限很短,一些傳統的基礎專利都不在它們手里,很難避免不遭到那些實力穩固的公司的“專利大棒”。所以未來這些企業不是面對大量專利許可的談判,就是大量專利侵權的訴訟,但是無論面對的是兩者中的哪種情形,都不可避免付出資金代價。
在未來的出海道路上,中國企業首先且必須學會的就是創新能力,否則低質的“垃圾專利”仍會不斷涌現,這樣的專利根本無法進入經濟領域創造價值。有業內專家表示,在已然由西方世界建成并主導的價值觀體系里,專利“裸泳”的企業將寸步難行。
(王建軍摘自 世界經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