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焦油加工所得產品在醫藥、農藥、染料、合成纖維等領域具有一定的不可替代性,且在苯類同系物中,兩環以上的雜環芳烴幾乎全部來自煤焦油。這使得發展焦油化工成為許多國家關注的重要課題之一,各國都在積極開發研究煤焦油深度加工和分離的新技術,以生產適銷對路和高附加值的精細化工新產品。
在不久前舉行的2014年(第二屆)中國煤焦油深加工技術發展論壇上,一些業內人士認為,隨著我國煤化工產業的發展和對環境保護要求的日益提高,國內的煤焦油深加工行業正在面臨一次重要的產業升級,未來的煤焦油工業將向集中化、精細化、深加工方向發展。
上游不景氣,行業效益出現分化
近年來,隨著鋼鐵工業發展進入平臺期,為鋼鐵產業發展提供支撐服務的焦化行業受煤和鋼鐵產業的雙重壓力,已處于生存與發展的關鍵時刻。
中國煉焦行業協會數據顯示,2013年,我國焦炭產量為4.76億噸,比上年增產3582萬噸,增長率達8.13%;全國28個生產焦炭的?。ㄊ?、區)中焦炭產量超過1000萬噸的省份有11個,超過2000萬噸的省份達8個,位居前三名的山西、河北、山東的焦炭產量分別為9077萬噸、6396萬噸和4317萬噸;全行業實現利潤約79.22億元,但從行業總體看,利潤率大大低于全國工業平均值,而且企業虧損面為38.87%,虧損額達117.7億元。
正是因為盈利狀況不佳,使得焦化企業開始努力做好產業鏈的合理延伸。其中,煤焦油加工成為企業增收的重要手段之一。中國化工報記者了解到,焦化行業這種增產不增效的狀況使獨立焦化企業經營效益正在出現分化,在焦炭消費量較高地區,焦爐煤氣利用、煤焦油回收與加工做得較好的焦化企業,如山東、河北和江蘇等省的大部分獨立焦化企業在2013年盈利狀況較好。有專家預計,焦炭產業的低盈利現狀將間接推動下游煤焦油深加工行業的發展和升級,未來煤焦油價格將會持續走高。
政策頻出,助推產業升級
經過近年來的快速發展,我國已成為世界產量最大、出口最多的煉焦大國。但煉焦行業的盲目擴張,不僅影響了行業自身的健康發展,也造成了下游煤焦油部分產品產能過剩、開工率低、供大于求等問題。為此,國家有關部門出臺產業政策的步伐正在加快。
2004年12月,國家發改委頒布了《焦化行業準入條件》;2008年12月,工信部對《焦化行業準入條件》進行了修訂,頒布了《焦化行業準入條件(2008年修訂)》;2014年3月,工信部對《焦化行業準入條件》進行了第二次修訂,頒布了《焦化行業準入條件(2014年修訂)》。
根據新版《準入條件》,煉焦企業生產能力應不小于100萬噸/年,同時配套煤氣凈化(含脫硫、脫氨)和煤氣利用設施;煤焦油加工企業單套處理無水煤焦油能力需不小于15萬噸/年;苯精制企業單套處理粗(輕)苯能力不小于10萬噸/年。
此外,國家已取消了焦炭出口的高關稅和出口配額,目的是適應當前國際市場焦炭供需的基本平衡,構建新的市場,促進我國焦化行業的科學可持續發展。
有業內人士分析指出,以上產業政策將淘汰能耗高、污染嚴重、裝備水平落后的煤焦油加工工藝,進一步推動我國煤焦油加工的集中處理,向建設規模大、技術先進、節能環保的世界一流煤焦油加工廠方向發展。此外,焦化行業國際市場的擴展,將進一步促進煤焦油行業開發下游新產品,擴大產品品種,配合化工、醫藥、材料等市場要求,開發出附加值高的產品。
集中加工,裝置邁向大型化
煤焦油深加工已經有60年歷史,世界上一些發達國家紛紛將煤焦油進行集中加工,提取精細化工產品。德國煤焦油加工廠最大單套生產規模為50萬噸/年,可以生產不同品級的產品百余種;日本單套最大生產規模為60萬噸/年,產品品種超過百種。
據了解,目前我國煤焦油深加工能力已超2000萬噸/年,主要分布在華北和華東,其中華北地區的加工產能為46%,華東地區為20%。我國的煤焦油產業已經逐漸形成了河北邯鄲、河南安陽、河北唐山、山東濟寧、山西晉中、遼寧鞍山、內蒙古烏海、湖北武漢、上海和江蘇等地區大型煤焦油加工產業格局,為延伸開發產業鏈奠定了物資基礎。同時,截至2013年底,我國已經有2套50萬噸/年的煤焦油處理裝置在生產運行。
業內人士指出,未來,在逐漸淘汰耗能高、污染嚴重、裝備水平落后的間歇蒸餾、間歇酸堿洗滌、間歇結晶加工技術和污染大的瀝青成型工藝后,我國煤焦油加工處理的集中度將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中國煉焦行業協會專家委員會首席專家楊文彪認為,煤焦油的集中大型化加工不僅是焦油深加工利用的基礎,也是煤焦油含有的稀缺資源開發的關鍵。推進中國的煤焦油企業大型化發展,建成幾個可以與美國考柏斯、德國呂特格、日本新日化和杰富意等大企業相媲美的世界級煤焦油加工企業,是中國成為世界焦化強國的必由之路。
強強聯手,構建循環經濟產業鏈
中國化工報記者在采訪時還了解到,目前一批焦化企業正在進行兼并重組和戰略合作,不斷加強“煤—焦—鋼—化”產業鏈的建設,推進焦化企業的聯合重組和產業結構的優化。鞍本集團、寶鋼焦化、平煤武鋼已成為特大型焦化集團,加快了鋼鐵生產用焦炭的自給和大型焦化園區的建設;旭陽集團、開灤集團、神華能源集團、內蒙古慶華集團、陜西黑貓、河南平煤集團、山東濰焦集團、山東金能能源及山東焦炭集團等作為獨立的商品焦生產企業的快速發展,建設“煤—焦—化”等產業鏈或煤焦化工循環經濟園區,提升了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此外,山西和山東兩個焦炭生產大省先后出臺了省級焦炭產能整合和轉型發展規劃指導意見,正加大落實;河南安陽地區焦化企業也開始進行區域整合;上海寶化與烏海黃河工貿集團正在建設煤焦油加工合作項目,為推進西部地區的煤焦油資源加工提供了新模式。
河北邯鄲磁縣經濟開發區則利用地域優勢、資源優勢,延伸產業鏈條,著力打造國家煤焦油加工產業基地,使得水、電、煤氣、蒸汽、污水處理等綜合循環利用。同時,該開發區形成了以煤焦油綜合利用鏈、精細化工鏈等為主的四大產業鏈條,產品附加值大幅提高,市場競爭力得到增強。
科技創新,產品走向“精特新”
經過“十一五”的發展,我國煤焦油加工產品研發和市場開拓取得重大突破,已實現規模化生產的產品包括:瀝青類、萘類、酚類、油類及其衍生產品等系列共計70余種,并廣泛應用于建筑、醫藥、農藥、塑料、輪胎、染料等領域,與國外的差距逐步縮小。進入“十二五”,焦化行業加快了兼并重組和整合的步伐。對于競爭激烈的煤焦油加工產業,業內專家一致認為,產業發展的出路在于產品的“精特新”。當前,應該加快整合企業和科研院所的技術力量,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焦油深度加工技術開發創新體系;加大在科研方面的投入,集中人力和物力進行分離工藝、分離裝備和裂解開環加氫等技術研究,提高煤焦油中各單組分的分離效率,形成系列成套的生產工藝技術和裝備,縱深考慮產品分離工藝的靈活性;根據市場需要及時調整產品質量和品種,提升煤焦油企業的綜合實力和經濟效益。
2011年,我國自主開發的新型路用煤瀝青系列改性材料開始在山西高陵高速公路推廣應用。這對未來使用煤瀝青替代石油瀝青修路,具有重大的戰略性意義。此外,煤焦油瀝青深加工產品種類還拓展到煤系針狀焦、瀝青焦、改質瀝青、中間相瀝青、中間相碳纖維、包覆用瀝青等領域。
2013年4月,中/低溫煤焦油全餾分加氫多產中間餾分油成套工業化技術(FTH)在北京通過了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組織的鑒定。專家組認定,該技術為世界首創,并為我國煤代油戰略開辟了一條經濟、環保、節能、可行的新途徑。
一系列的組合拳,標志著我國正憑借豐富的煤焦油資源優勢,不斷加大科研投入,積極研發新技術,朝著世界煤焦油加工中心的方向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