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中石油發布公告稱,將以西氣東輸一線和二線相關資產和負債出資設立東部管道公司,并通過產權交易所公開轉讓所持東部管道公司100%的股權。消息一出,輿論沸騰。
油氣管道作為石油行業的“咽喉”,一直被視為進入該領域的最大障礙。而作為中國最大的油氣管道建設和運營商的中石油,則掌控著全國約70%的原油管道及90%左右的天然氣管道,這兩個極具壟斷意味的數字一直是外界詬病的對象。
但自上而下的改革動力已在向企業層面傳導。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國有資本繼續控股經營的自然壟斷行業,實行以政企分開、政資分開、特許經營、政府監管為主要內容的改革,根據不同行業特點實行網運分開、放開競爭性業務,推進公共資源配置市場化。
今年2月,國家能源局發布《油氣管網設施公平開放監管辦法(試行)》,要求油氣管網設施運營企業“向第三方市場主體平等開放管網設施”。
近來有關中石油管網拆分的消息也在不斷傳出,國家要組建單獨的管網公司,實現油氣管網徹底剝離,中石油這塊重要陣地將要“失守”。
這些無疑都成為敦促中石油主動改革的推手。
業內專家稱,中石油主動打碎油氣管網這扇“玻璃門”,是其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打出的第一記重拳,將引燃并推進其未來的改革進程。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教授劉毅軍表示,天然氣產業實現網運分開,即天然氣供應商和管道運營商之間實現分離后,行業準入及產輸價格捆綁等問題將更容易得到解決,從而提升管網的運營效率,推動天然氣管網上下游環節引入更多競爭性。
劉毅軍還指出,“與以往不同的是,這次管道股權轉讓的不是未來的投資項目,而是直接轉讓自然壟斷的管網資產,資產收益穩定,風險較小,而且是100%的股權轉讓,呈現出的改革意味更為濃烈,將啟發整個石油行業的改革。”
石油行業涉及勘探開發、管網運輸、工程技術服務、煉化銷售、價格機制等諸多領域,每個環節市場化程度不同,而且我國石油行業業務基本被國內少數幾家石油巨頭控制,特別是上游和管道運輸業務尚處于行政壟斷和自然壟斷狀態。
然而,油氣管網的開放、原油進口權的開放、價格機制改革等問題一直困擾油氣行業發展的進程。作為一個在全球范圍內競爭的行業,石油行業的核心競爭力來自維持其產業鏈良性循環的動力,而改革正是這些動力的源頭,因而這些領域的改革也變得愈加迫切。
無論是放開油品銷售板塊還是 100%對外拋售東部管道公司股權,無不釋放出石油行業對“壟斷勢力”的放權讓利,意味著那些曾被視為牢不可破的藩籬開始被逐一打破,能源領域的改革已真正進入深水區。
另根據議案, 以2013年12月31日為基準日,畢馬威華振會計師事務所對擬出資資產進行了審計,經審計確認的總資產約為817億元,總負債527億元,凈資產290億元。
究竟誰將接盤這近千億規模的巨額資產?
中石油新聞辦相關人士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這次產權交易是公開的,對各類資本平等開放。“當然,中石油相關單位參與交易,也是符合市場規則的。”
有業內人士分析,如此龐大的資產,國有資本接盤的可能性較大。而中石油不但擁有豐富的上游資源,同時在管道建設和運營方面極具經驗,不能排除其控股的可能,而這也恰是油氣行業改革能否深入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