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醇醚燃料及醇醚清潔汽車專業委員會副會長和曉馳指出,我國政府推進能源(特別是交通燃料)多元化的戰略進一步明確,為醇醚燃料行業帶來政策利好。比如,國家在山西、陜西等四省一市開展甲醇汽車試點;已有5家車企的甲醇汽車進入車輛國家公告;汽柴油/甲醇雙燃料內燃機試點等一系列扶持政策相繼出臺。目前,我國已頒布4項醇醚燃料國家標準,備受業界期待的《車用甲醇汽油(M15)》國標正在審批過程中。此外,全國已有14個省份制定了36項相關地方標準。
山西省醇醚清潔燃料行業技術中心副主任常永龍認為,我國甲醇燃料已形成較為完善的配套支持體系。甲醇汽油技術尤其是低比例產品已經成熟;甲醇用車改裝、發動機和整車技術也已完備;甲醇添加劑持續改進。山西省16年的產業化實踐證明,甲醇燃料具備大規模產業化推廣的技術條件。目前,我國有26個省份開展了甲醇燃料試點,2013年甲醇燃料消費量達600多萬噸,已建成產能1000萬噸,在建項目產能將達2000萬噸。
同時,甲醇燃料的應用領域已經擴展到工業、民用和船用運輸等領域。會議期間,上海林京熱能設備公司展出了醇基燃料燃燒設備,大同華陽綠色能源公司帶來了甲醇家用灶具,引起了與會代表的興趣。
國家甲醇網CEO柴禮巖指出,甲醇經濟的新興領域甲醇制烯烴這兩年也迎來了爆發式增長。目前國內已投產5家甲醇制烯烴企業,共計產能236萬噸。下半年預計新增產能740萬噸,將大幅提升對甲醇的需求。而隨著甲醇的能源屬性和金融屬性的確立,甲醇經濟在中國將快速發展。
甲醇制聚甲氧基二甲醚因其高十六烷值和清潔柴油調和組分,成為關注焦點。據測算,我國每年柴油實際消費量約1.7億噸,按每噸添加10%計算,聚甲氧基二甲醚用量約1700萬噸,消耗甲醇約2400萬噸,能充分消化甲醇產能。
中國中小企業協會副會長吳俞岐認為,甲醇經濟還在向縱深發展,未來甲醇生產將不再完全依賴煤炭等一次性能源。中短期內,可用工業廢氣、有機垃圾和生物質來生產甲醇。長遠來看,捕集和回收利用空氣中的二氧化碳來制取甲醇,可以獲得取之不盡的資源。
面對甲醇經濟政策不完善、標準不配套、市場接受程度低等發展障礙,大會召開期間,10余家企業和科研院所組成晉冀陜蒙甲醇燃料發展聯盟,形成產運銷聯合體,上下游凝聚力量,整合資源,共同推進當地甲醇經濟的發展。
業界觀點
醇醚燃料技術已經成熟
山西省醇醚清潔燃料行業技術中心副主任常永龍:甲醇燃料技術已經由過去的簡單調配,發展成以合成、催化和納米技術等多種高新技術為基礎的新型技術,特別是甲醇燃料添加劑的持續改進,提高了甲醇燃料產品質量,通過實踐證明,解決了影響甲醇燃料行業的關鍵技術問題。甲醇燃料技術通過多年的積累、實踐驗證已經成熟,具備全國產業化推廣的技術條件。
廣東九豐集團九豐化工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富歐:二甲醚是一種優良的綠色化工產品,也是新型的清潔能源,具有替代液化氣、天然氣及柴油產品的潛力。國際上稱之為21世紀潔凈燃料,燃燒時無黑煙,釋放的二氧化硫、一氧化碳和氮氧化物極少,符合綠色能源的要求。
陜西亞能石化科技有限公司董事副總經理王瓊姿:甲醇汽油作為新型車用清潔能源,對減排降霾的作用不應只停留在實驗室層面,而要通過市場運作,盡快為藍天經濟、環境效益提升提供可靠的保證。政策的支持和保障猶如破冰時節的春風,對甲醇汽油行業來說,將呈現“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美好前景。
云南英茂能源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常建明:醇醚燃料及其與石油燃料形成的混合燃料畢竟是一種新型清潔燃料,它的一些理化性質與汽油及柴油的差異較大,與柴油標準不完全相符,但不能就此認定醇醚燃料不合格、不能用,關鍵要看商業化應用的可行性,并通過制定實事求是和科學的新型燃料標準保障生產和應用。
不斷創新方能跨越發展
陜西寶姜新能源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李廣濤:甲醇燃料行業機遇與挑戰并存。在甲醇汽油市場政策信息逐漸明朗的利好形勢下,市場競爭力不容小視。盡管如此,甲醇燃料行業只有深入研究市場,充分掌握政策信息,做好網絡布局,加大與上下游企業的合作,努力挖掘新的市場,不斷開拓創新,方能取得跨越發展。
晉冀蒙陜甲醇燃料發展聯盟秘書長袁竹林:中國甲醇西部多產、東部多銷的產業特點明顯,這是由上游煤炭等資源以及下游產品應用的布局所決定的。鑒于甲醇行業是資源密集型產業,從目前我國甲醇行業布局來看,生產裝置建在資源地可有效降低成本,解決運輸的瓶頸問題成為今后發展的關鍵。
鄭州商品交易所非農產品部經理沈凱欣:我國甲醇交割區域由沿海進口逐步轉向內地產區,與甲醇進口量減少、內地甲醇逐步進入沿海區域有較大關系。隨著內地甲醇流入沿海,國產甲醇話語權逐步提升。